文章
  • 文章
  • 产品
搜索
兰州酒类信息网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 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详细内容

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2016-09-14     【原创】

一、发展环境和消费需求预测

(一)发展环境

国际方面:未来几年,在发达经济体稳步复苏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全球贸易将稳步回升。我国酿酒产业将面临国外强势酒文化渗透,进口酒产品迅猛增加,新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带来的压力。

国内方面:“十二五”期间,党和政府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随着宏观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包括酒类在内的与民生有关的轻工、纺织、服务类行业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食品安全方面:针对近两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对酿酒产业而言,倡导企业诚信经营,不用、慎用、少用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严格执行标准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用量,是对企业和行业的考验。

综合影响方面:酒类作为特殊的终端消费品,一方面要面对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努力适应低碳经济、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变化的要求,同时还必须与其他产业一样担负起改善民生、稳定价格、保障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这都将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消费趋势

消费需求决定市场容量,市场容量决定产品销量,酒类产品的产销量之所以能够保持旺盛的需求,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拉动内需市场的经济发展政策。

未来我国酒类市场将表现为:葡萄酒增速较快,年增长15%左右;白酒平稳发展,增长幅度将逐年放缓;啤酒的产销量由于基数较大,增速最缓,年增长4%左右。

图2: 2015年预计酒类产品产销量所占比例

  

白酒:健康饮酒、理性饮酒的消费理念将深入人心,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将进一步增强,高端白酒区域化趋势明显,中端白酒消费量大幅度提升,低端白酒品牌化步伐逐渐加快;个性化、功能性产品需求加大,低度、优质的白酒产品将是未来消费的方向。

啤酒:城市啤酒消费趋于平衡,农村市场快速崛起;较发达地区增速变缓,欠发达地区增长提速。

葡萄酒:世界葡萄酒年人均消费水平为7升,美国年人均消费45升,阿根廷年人均消费38升,而中国年人均消费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因此,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培育和文化推广,葡萄酒将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国内市场对葡萄酒的消费总量将会逐步提升。

果露酒:消费量将继续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少数全国性品牌的强势地位近期内不会改变,大部分产品继续保持地域性格局。

黄酒:黄酒的养生保健功能逐渐为国内消费者所认识,消费趋势将明显提升;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黄酒出口量将继续增长,消费空间和行业利润有望逐步提升。

发酵酒精:食用酒精随白酒产量的扩大将继续保持增长,工业酒精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燃料乙醇受国家政策影响,将形成以“非粮”原料为主的多元化格局。

二、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要求,实现创新型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发展方向

 

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传承发展弘扬民族文化;

诚实守信践行社会责任,自主创新挑战国际竞争。

科技创新:发挥酿酒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改变经验性管理和经验型工艺技术指导生产的现状,全面实现以理论指导生产的产业升级;推动酿酒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支持产、学、研合作,深度研究酿酒产业共性课题和个性课题;开发应用先进的检测装备,建立产品溯源技术体系,确保酿酒产品的质量安全。

理念创新: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者权益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引导,提倡行业自律,担负起促进酿酒工业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

经营创新:正确处理成长速度与理性经营的关系,积极探索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经营模式;构建新型的工商合作关系,自觉维护市场秩序,营造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体制和理性、和谐的流通环境。

文化创新:以优质、安全、生态、健康、情感、快乐为综合理念,传承发展中国酿酒产业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民族产业和民族文化为己任,开创中国酒业向世界名酒迈进的新纪元。

(三)主要目标

1、经济指标目标

到2015年,全行业将实现酿酒总产量8070万千升(含酒精及白、啤、黄、葡等五个子行业),比“十一五”末(以2010年计,以下同)增长25%,年均递增4.6%;销售收入达到83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3%,年均递增10%;利税166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2%,年均递增8.7%。

表4:“十二五”行业经济指标预计(2010年~2015年)

子行业 产量[万千升] 销售收入[亿元] 利税总额[亿元]

 2010年 2015年 2010年 2015年 2010年 2015年

白酒 890 960 2713 4300 678 990

啤酒 4483 5450 1294 2000 267 400

黄酒 134 240 103 230 17 40

葡萄酒 109 220 325 600 64 120

果露酒 —— —— 141 220 23 40

酒精 826 1200 517 950 44 70

全行业 6442 8070 5093 8300 1093 1660

其中,白酒行业产量为96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8%,年均递增1.5%;销售收入达到43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0%,年均递增10%;利税99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6%,年均递增8%。 

啤酒行业产量为545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21%,年均递增4%;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5%,年均递增9%;利税4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0%,年均递增8.4%。

黄酒行业产量为24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79%,年均递增12%;销售收入达到23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2倍,年均递增17%;利税4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4倍,年均递增19%。 

葡萄酒行业产量为22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100%,年均递增15%;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5%,年均递增13%;利税12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8%,年均递增13%。 

果露酒行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6%,年均递增9.3%;利税4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4%,年均递增12%。

酒精行业产量为120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45%,年均递增8%;销售收入达到95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4%,年均递增13%;利税7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0%,年均递增10%。 

2、结构调整目标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酿酒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酿酒产业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发挥农产品加工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统筹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区域良性互动。

产业结构方面:优化酿酒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

——建设酿酒工业生产基地,打造特色经济区域集群。

——培育优质酿酒原辅料产区,推动西部原料产区建设。

——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酿酒企业的改组改制;继续推动酿酒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优化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业经济格局。

——促进企业内部结构调整,支持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规范中小企业产销经营,拓展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空间,达到大中小酒企和谐发展。

产品结构方面:以保障民生、拉动内需为己任,重视产品的差异化创新,深入研究产品感官感受和酒体特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精心研发行销对路的品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精神和物质的酒类产品。

——白酒行业全面完成“169计划”,积极探索白酒产品深层次的微生物机理的研究;推广和扩大固液结合产品比例;打破白酒按香型分类的方法,生产新风格、新品种、新口味等个性化白酒,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啤酒产品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逐步提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啤酒风味向多元化、多品种等个性化方向发展;鼓励中小型啤酒企业生产特色啤酒。

——葡萄酒行业实现产品品种多样化,高档、中档葡萄酒和佐餐酒同步发展的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实行葡萄酒产品的合理分级;改变干红一统天下的局面,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露酒产品要从感官上进行改良,更贴近大众消费的口味。

——果酒应根据水果特性,生产半甜、甜型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黄酒要扩大半干酒产量,压缩半甜酒产量,研发适宜北方地区的新型产品。

——酒精产业要向有原料优势、能源丰富的地区转移;用粮规模保持合理水平,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8%左右。

3、品牌和诚信体系建设目标

支持名优酿酒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养一批酿酒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引导一批知名品牌参与全球竞争,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挖掘创新中华酒文化,创立世界品牌,使中国白酒成为世界的白酒。

——推动2~3个民族啤酒品牌成为国际性的啤酒品牌,鼓励有实力、有影响的啤酒企业到境外生产中国品牌啤酒,龙头企业集团产量在1000万千升以上,品牌产量300万千升以上,其中高档品牌在国内高档市场占15%以上。100万千升以上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 

——加强我国葡萄酒产业自主品牌建设,引导、鼓励葡萄酒产区和企业参与国际性活动,树立我国葡萄酒产业整体形象,推动我国葡萄酒行业与国际全面接轨。

——弘扬传统文化,推动黄酒品牌建设,培育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品牌,带动黄酒扩大区域性消费。

——积极培育酒精企业的著名名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实现在品牌建设上的突破。

——建立酒业诚信评价体系,树立诚信理念,培育酒类产业发展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4、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目标

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是酿酒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步骤和手段,也是促进酿酒行业经济发展和方式转变的需要。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强调“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开展并完成“中国白酒158计划”:即开展包括制曲机械化研究、发酵工艺机械化研究、蒸馏工艺机械化研究、调酒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研究和灌装、包装、成品库、智能管理的研究等,并在全国60%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推广实施,力争降低劳动强度60%以上、节煤35%、节水45%、提高优质品率15%以上。

——啤酒行业资源消耗水平实现:单位产品取水量5.0m3/kL,比“十一五”末年下降9.1%;综合能耗68kg/kL,比“十一五”末年下降9.3%;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5%;开发废硅藻土的回收处理技术;发展啤酒酵母综合利用;CO2回收普及率达到100%,回收率提高30%。

——推广葡萄酒生产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达到可直接排放;COD低于80mg/L、氨氮10mg/L、单位产品排水量2.5 m3。

——提高黄酒生产自动化装备水平,有效降低能耗指标,机械化黄酒生产蒸汽回收利用80%以上,废水排放实现100%处理达标或纳入城市排污管网。

——推进酒精行业浓醪发酵技术、离心清液回用、糟液全糟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浓醪发酵技术发酵终了时酒精含量在15%(v/v)左右,推广范围达50%以上企业;通过节水、节电、节汽技术,节约综合能耗0.3吨标准煤/kL。

——酒类产品包装要推行简约化,减少资源浪费。

5、标准和信息化发展目标

标准方面:推动酿酒产业质量、过程监控标准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协调配套,支撑酿酒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加快感官品评、真实性识别与判定、清洁生产等标准的制定,完成酿酒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标准研制;针对各个酒种特点梳理和确定标准化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酿酒产业标准体系,制定中国酿酒产业标准国际化发展战略,促进传统酒种走向世界。

在白酒香型标准的基础上,探讨制定具有工艺技术特征的质量标准;加快葡萄酒技术标准与国际葡萄酒标准的接轨;在建立我国黄酒技术标准及规范的基础上,不断研究黄酒传承与创新的标准化;加快果露酒产品尤其是保健类产品标准的制修订,满足果露酒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方面: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推进酿酒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公共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改造酿酒产业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在大中型企业实现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行业走上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6、人才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满足酿酒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实现我国创新型酿酒产业提供人才保证。

实现白酒行业由过去数量大、技能要求不高的数量型就业向数量精、技能性强的质量型就业的转变,达到每个白酒生产企业全部配备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酿造工、酿酒师、品酒师等专业人才;啤酒行业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人员达5000人(酿造工1000人、酿酒师3000人、品酒师1000人);葡萄酒行业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人员达1000人(酿酒师400人、品酒师600人),同时展开侍酒师培养和资质鉴定工作;黄酒行业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人员达4200人(酿造工1800人、酿酒师800人、品酒师1600人),并协助相关高等院校培养黄酒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果露酒行业要保证在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酒精行业实现持证上岗人员约3000人,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7、产业链融合目标

按照“从田间到餐桌”的思路,构建“全产业链酿酒产业”,包括有机原料基地、酒类生产、包装、物流、销售、旅游等价值环节,以工业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反哺农业,回馈社会。

完善酿酒装备行业创新支持体系的建设,加快酿酒装备行业技术进步,实现酿酒装备国产化、系列化、工程化、机械化、自动化、高速化和配套化突破,实现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向产品信息化发展,推动中国酿酒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充分发挥白酒产业对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促进白酒产业以大带小、以工促农等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一条农业-粮食-酿酒业-饲料业或肥料业-畜牧(饲养)业-农业的良性生物循环链;通过白酒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和提升设备加工业、印刷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抓好酿酒葡萄基地建设,重点推动西部地区葡萄酒产区的基地建设,筛选、引进适合本产区的酿酒葡萄品种和栽培方式,形成酿酒葡萄种植到葡萄酒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在重点地区建立果酒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区,研究果酒产品适用水果品种的种植及不同水果生产果酒的技术、工艺,带动全国果酒行业的发展。

——黄酒行业要推广原料基地化,倡导绿色、有机理念,杜绝农药残留,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酒精产业要进一步向玉米、薯类等原料优势地区转移,同时引导企业向有市场的乙醇下游产品发展。

——推动啤酒大麦、麦芽和啤酒花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良性发展,建立“啤酒-麦芽-大麦”的产业链条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国产啤酒大麦810万亩种植面积、260万吨产量(见表6),先进麦芽产能350万吨、优质麦芽产品300万吨。啤酒花发展目标见表5。

表5:啤酒花发展目标(2015年)

省区 种植面积[万亩] 啤酒花产量[万吨]

甘肃 5.4 0.9

新疆 5.6 1.0

合计 11.0 1.9

 

表6:啤酒大麦发展目标(2015年)

省区 种植面积[万亩] 大麦产量[万吨]

甘肃 200 90

新疆 80 25

内蒙古 150 35

江苏 250 70

云南 100 30

其他省区 30 10

合计 810 260


技术支持: 多元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